找到相关内容115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唐卜陆西亚多

    全神贯注在身体,就不必特别努力去练习另外三个念处的贯注,即受念处、心念处与法念处。身念处是主要的禅修方法,它能够自动地帮助你练习另外三种正念。事实上,当练习深化之后,自然会发现四念处并不是独立作用,它们...

    Jack kernfield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53547350.html
  • 禅修鸟瞰

    想到过去快乐的事、痛苦的事,想到明天要考试、要做工,心里就不舒服;想到要玩,心里就快乐,此即心的受。   “受念处”有了基础后,就开始修“心念处”,觉察心的生灭。宁静的心,很容易观察到自己念头的生灭、...身念处、受念处的基础后,就可以观察自己的念头怎么生、怎么灭,如何来去,此即观察心。   接著修“法念处”,观察念头的内容,念头很细微,虽如闪电般来去,但宁静的心是可以观察到的。泰国禅师佛使比丘于其所著《...

    郑振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3650232.html
  • 《杂阿含经》“阴相应品”修行要领

    念处,细腻地观动作、姿势、进退(以上是身念处)、心情变化(受念处)、心影(声)浮掠(心念处)、趋避取舍(法念处),“天网恢恢,疏而不漏”地觉察五蕴生、住、异、灭,日久功深,自会知道五蕴之味,不值得乐、...

    张大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63152807.html
  • 生命本能与四念处

    答佛洛伊德的问题或解决生命本能的问题,唯有回到四念处来,以“身念处”、“受念处”来观“本我”,彻底开放而无压抑地体会(味是味)几番,无压抑不是放纵,因为放纵会导致散乱,散乱就无法专注,不专注就无法如实...

    张大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73752964.html
  • 禅修与心理治疗──即使最优秀的禅修者也有旧伤需要治疗

    觉醒,尤其当我们的害怕和受伤很深刻时。这种情形人人皆同,不论是担任教师或当学生的。因此,我们时常发现有些禅修者对呼吸和身念处有深刻的体察,却对受念处(感觉)淡然无知;也有一些人虽然了解心念处,却对它与...

    Jack Kornfield 著 林武瑞?蔡心淑 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02853170.html
  • 浅谈四念处的修行

    告终。像这样,求生不得,死带众恶,有什麽好呢?若能如此观身不净,自可消去贪爱等无数烦恼的生起,安住在清净境界上,就可对治第一个妄见。观自己的身体是这样,观他人的身体也是这样。  ②受念处  观受是苦。...

    邓来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10159758.html
  • 谈三乘总持门

      所谓三十七道品者,是:   甲、四念处:四念处者:   一是身念处:观身为不净,不净则不恋着,不恋着自身,就是解睨。   二是受念处:观受是苦,受、分乐受、苦受、不苦不乐受,   一切...

    许智铭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50365895.html
  • 谈修不放逸与精进

    修习守护,不令退没,即是修随护断。  四者、修断:  行者修四念处等,即是修断。四念处者,即:  一是身念处:观身为不净,污秽充满,无些净处。  二是受念处:观受是苦,受是苦,乐的感应。世间虽有乐,但乐...

    智 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52065908.html
  • “佛教修学体系建设与反思”总结发言

    借鉴。萧集智居士的《内观的钟声响了》,说明内观在解脱修行中的意义,介绍了巴利语系佛教的内观修学,强调葛印卡内观教授对身受心法的观察中特别注重“受念处”的原因,同时还介绍了内观在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00070561.html
  • 佛陀与佛法

    道品。见《杂阿含经》卷二十六;《俱舍论》卷二十五):   四念处:要知道我们的色身从精血中来,所以当处不净(身念处);要知道苦乐等的感受是苦(受念处);要知道我们的心识念念生灭,哪有常住?(心念处)...

    释振冠

    |基础|佛法|佛陀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1/17295093842.html